消除“跑会”,拧紧经费“阀门”

来源:富迪 作者:富迪

 “市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,一般不邀请各县、区(市)政府负责人出席。”“市政府领导一般不出席各部门及县、区(市)政府召开的会议,一般不参加接见、照相、颁奖、剪彩及首映式等事务性活动。” 2009年6月4日,新版《遵义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》甫一出台,很快引来多

方关注。(据《贵州都市报》11月2日报道)
国人开会总会想方设法请一些“大腕”来秀场,以增加会议的级别,抬高会议的份量。好象没有重要人物出场,就不足以突出会议的重要与庄严。如此一来,领导们可有得跑了,这才有了“一年中有1/3的时间没有在开会,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。”的怪圈。当然,会议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手段和工作方法,本身没什么对与错。通过开会可以统一思想,部署工作,解决问题,所以,工作离不开开会,该开的会一定要开。但工作并不等于开会,当公共管理陷入“为开会而开会”的泥淖,行政效率的低下,公共财政的浪费,就成了必然。
会议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,会议作为一种行政手段和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了,到了非得通过文山会海层层加固才能推动工作的地步。“会议成灾”,官员疲于“走会”、“跑会”同时说明,我们的公共管理更多依靠的是领导者个人意志在策动,而不是靠制度在推进。 固然,《遵义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》关于“市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,一般不邀请各县、区(市)政府负责人出席。”的规定,在理念上具有相当的进步性。但我们的担心在于,如何把握“一般”这个度的问题。要知道,关于制止“文山会海”的文件,我们见的不可谓不多。
多年来,从中央到地方,普遍要求“削文山、填会海”,许多地方还出台了红头文件来加以规范,但“文山会海”却并没有“消肿减肥”,反而还呈“恶性膨胀”之势。所以,这个《规则》能否真正将领导们从会海中“解放”出来,还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。我个人的理解是,要消除领导“跑会”现象,让他们有精力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,必须从制度、从机制上着手,从源头上阻截官员的开会冲动。
为此,我们必须强调一个理念——开会花的是纳税人的钱,开会一定要求真务实,要对纳税人负责。所以,严格控制各级政府的会议经费很有必要,拧紧会议经费的“阀门”,才能达到消除会海的目的。比如,严格规定会议经费在财政开支中的比例,并严格问责,对会议经费超支的,要追究相关部门和领导人的责任。没有了经济的支撑,一些会议便无法进行,没有了经济利益的诱惑,一些官员也就失去了参加会议的兴趣。“中国式会议”才能有一个根本转变。
再则,还当引入公众监督。无可否认,在当下的中国,公共行政中的诸多不正之风,无不是公众监督机制缺失的恶果。由于纳税人对政府的财政开支没有话语权,财政预算决算被严重虚置,政府想怎么花就怎么花,会议泛滥之类的腐败现象就成了必然。说到底,如果缺失了行政体制以外的监督力量,一个会议是“一般”还是“重要”,终归是由政府部门“自说自话”,所谓的会议精简最终也难免陷入恶性膨胀的宿命。

(本文发表于《贵州都市报》、《金黔在线》等刊物)